2018年11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開幕式上指出,“中國經濟是一片大海,而不是一個小池塘”,以大海比喻中國經濟。他強調:“大海有風平浪靜之時,也有風狂雨驟之時。沒有風狂雨驟,那就不是大海了??耧L驟雨可以掀翻小池塘,但不能掀翻大海。經歷了無數次狂風驟雨,大海依舊在那兒!經歷了5000多年的艱難困苦,中國依舊在這兒!面向未來,中國將永遠在這兒!”
大海面積遼闊,約占地球表面積的71%,體量宏大、生機盎然。大海波瀾不驚,歷經風雨洗禮、驚濤駭浪,依然平穩如鏡。大海聯通四方,“萬川歸海海不盈”,成就兼容并蓄的氣質。習近平總書記以大海比喻中國經濟,形象貼切、意涵深遠,充分彰顯中國經濟在規模、韌性、開放包容方面的獨特優勢。
中國經濟具有超大規模優勢。擁有14億多人口,960多萬平方公里土地,多年穩居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多方面“超大規?!碧刭|耦合疊加,賦予中國經濟在市場規模、人力資源、產業體系、要素集聚等方面一系列獨特優勢。作為人口和經濟大國,中國形成了世界超大規模市場,不僅催生出強大消費和投資需求,增強經濟增長內生動力,而且為深化社會分工、形成完備產業體系、促進技術迭代升級創造良好條件。中國具有豐富人力資源優勢,8.8億勞動年齡人口,1.7億多受過高等教育或擁有各類專業技能的人才,為推動產業升級孕育了豐厚人力資本。巨大的國土空間疊加人口因素,形成蓬勃的要素集聚效應。由于幅員遼闊、地區發展梯度明顯,隨著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深入推進,各地區發展潛力將極大釋放。
中國經濟具有超強韌性優勢。正如大海在經歷狂風驟雨后能很快恢復平靜,中國經濟因其“潛力足、韌性大、活力強、回旋空間大、政策工具多”的特質,具有很強的調整適應能力和抵御風險能力。這種經濟韌性首先源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顯著制度優勢。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能不能駕馭好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能不能保持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從根本上講取決于黨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領導核心作用發揮得好不好?!秉h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統籌運用全國一盤棋、集中力量辦大事的新型舉國體制,推動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這種超強經濟韌性還來自把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結合,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中國具有全球最完整、規模最大的工業體系和強大生產能力,超大規模市場不斷發展,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快速推進。依托強大供給體系和完整內需體系,加快構建循環暢通、動力充沛、內外協調的新發展格局,有利于塑造新的競爭優勢、化解外部沖擊。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是超強經濟韌性的第三個重要來源。我國研發人員總量穩居世界首位,研發經費支出居世界第二位,成為創新型國家?;A研究和原始創新不斷加強,一些關鍵核心技術實現突破,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壯大。
中國經濟具有開放包容優勢。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經濟要發展,就要敢于到世界市場的汪洋大海中去游泳”。面對世界進入動蕩變革期,中國以“海納百川”的博大胸襟,堅定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充分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實現內外發展聯動,著力推動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對外開放,為全球帶來巨大機遇。一方面,加快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穩步擴大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合理縮減外資準入負面清單,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加快形成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開放格局。另一方面,旗幟鮮明反對搞“脫鉤斷鏈”、筑“小院高墻”,推動構建開放型世界經濟。從提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到推動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從簽署《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到推進加入《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和《數字經濟伙伴關系協定》,中國為推動世界經濟開放、包容、普惠發展持續注入信心動力,貢獻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