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這些重要論述為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實現高質量發展、讓發展成果更好惠及民生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質”是指經濟發展的結構、效益。質的提升是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意味著發展模式的變革,既包括生產方式的轉型升級,也包含新業態新模式的加速迸發。黨中央作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的重大判斷,提質增效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目標任務。黨的十八大以來,創新成為發展的第一動力,科技自立自強水平進一步提高;協調成為發展的內生特點,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和國土空間體系持續健全;綠色成為發展的普遍形態,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向縱深推進;開放成為發展的必由之路,國際循環質量和水平不斷提升;共享成為發展的根本目的,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實質性進展??梢哉f,新時代的發展必須是高質量發展,低水平重復建設和單純數量擴張沒有出路,只有以質取勝、不斷塑造新的競爭優勢,才能實現長期持續健康發展。
“量”是指經濟發展的規模、速度。發展是硬道理,發展是解決一切問題的關鍵。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首先要有量的合理增長,促進經濟社會各領域不斷發展。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經濟的量實現穩步增長,夯實了高質量發展的基礎。從規模來看,十年來我國經濟總量連續躍升,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第一大工業國、第一大貨物貿易國,谷物總產量、制造業規模、外匯儲備穩居世界第一,服務貿易、吸引外資、國內消費市場規模世界第二,擁有了全球規模最大、最具成長性的中等收入群體。從速度來看,2013年至2021年,我國經濟年均增長6.6%,經濟增長率居世界主要經濟體前列。從全球發展貢獻來看,2013年至2021年,我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平均貢獻率達到38.6%,超過七國集團國家貢獻率的總和,是推動世界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梢哉f,量的合理增長為我國經濟發展創造穩定的宏觀環境,也助力高質量發展成果更多更好惠及廣大群眾。
質的有效提升是量的合理增長的重要動力,量的合理增長是質的有效提升的重要基礎。從中長期看,經濟沒有“質”就不會有“量”,離開了“量”也談不上“質”。高質量發展要堅持“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相統一。
立足國內大循環主體,積極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充分發揮國內超大規模市場優勢,打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的堵點淤點,適度超前增加新型基礎設施投資,建設現代化流通體系,加快形成內外聯通、安全高效的流通網絡。同時,持續優化營商環境,擴大高水平開放,穩定外貿外資,提高在全球配置資源能力,在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建設中發揮積極作用、掌握主動權。
增強實體經濟發展韌性,發揮數字經濟賦能作用。夯實產業發展基本盤是前提,經濟發展任何時候都不能脫實向虛,必須以實體經濟為基礎。同時,也要處理好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的關系,發揮數字技術對實體經濟發展的放大、疊加、倍增作用,進一步激發實體經濟向前發展的潛力和動力,提升數量持續增長的硬實力與培育質量持續提升的軟實力。
穩住傳統制造業基本盤,推動新型制造業加速發展。多措并舉保持傳統制造業比重基本穩定,促進傳統制造業提升改造,提高傳統制造業的生產效率,以實打實的產業積累和發展夯實經濟增長基礎。同時,著力推動新型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強化先進制造業對實體經濟發展的帶動作用,兼顧經濟量的增長動能和質的提升潛力。
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告訴我們,量變引起質變,質變又推動新的量變,新的量變發展到一定程度又催生新的質變,這是事物變化和發展的質量互變規律。發展是量變和質變的辯證統一,要把經濟發展的質和量有機統一起來,實現協同并進,不是一時一地之舉,而是要貫穿于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過程,通過質的有效提升引領量的合理增長,通過量的合理增長支撐質的有效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