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十四屆二次全會提出,加快轉方式調結構步伐,著力構建現代產業新體系。貫徹落實市委全會精神,必須圍繞結構深度調整,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培育壯大新興產業,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加快構建創新能力強、品質服務優、協作緊密、環境友好的現代產業新體系。
牢牢抓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主線。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重點是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減少無效和低端供給,擴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給,增強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從根本上解決我市供需錯配,傳統產業低端產能過剩,高質量產品無法滿足需求的狀況。
做好“三篇大文章”是制勝法寶。改造升級“老字號”,堅決淘汰落后產能,促進傳統產業提質增效和轉型升級,把舊的存量轉化為新的增量。深度開發“原字號”,做好精深加工,以“五頭五尾”為抓手,推動轉方式調結構。培育壯大“新字號”,持續抓好高端裝備制造和生物醫藥、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術等已有基礎的產業,強力推進成長性好、極具發展前景的機器人、高精尖焊接、燃氣輪機、石墨產業。
進一步加大產業項目投資。做好“三篇大文章”,最終要落到產業項目上。要借助哈爾濱新區平臺優勢、結合加快推動經濟轉型、立足產業結構優化,在大金融業、高端裝備制造業、綠色食品加工業、文化旅游業和現代服務業等方面加大招商和產業項目投資力度,下大氣力培育、打造若干優勢產業集群。
著力解決縣域經濟短板??h域經濟始終是我市經濟發展的短板,各區、縣(市)要立足自身實際,認真謀劃發展思路,找準比較優勢,培育優勢主導產業,形成各具特色的發展格局。培育一批具有競爭力的名牌農產品和地理標志產品。加快農業“接二連三”融合發展,提高農業全產業鏈收益,再創我市農業大市新優勢。
突出發展新業態新模式。要立足我市實際,發揮自身優勢,解決體制機制和金融配套服務等政策問題。加大對信息產業發展和信息基礎設施建設的支持力度,大力發展基于“互聯網+”的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堅持多條腿走路,積極培育新增長點,著力形成“優勢新興產業領跑、特色新興產業緊隨”的良好新興產業發展格局。